Thursday, November 12, 2015

智能互動包裝 - Intelligent & Interactive Packaging

隨著科技的發展,近年包裝領域導入綠色與可持續(Environmental Friendly & Sustainability) 概念的力量和速度愈發明顯,另一方面「智能和互動 (Intelligent & Interactive) 概念亦被積極地引進並形成了一股值得關注的新發展趨勢,而如何不同新概念間形成一個有效的溝通介面與使用模式,亦同時衍生出異業、整合和聯盟(SCDP, Integrating & Affiliating)的概念。
 
 
智能化 (Intelligent):所謂包裝智能化」,就技術執行面而言,具體呈現在包裝功能的識別、檢測、記錄、追蹤、連結到互聯網甚至物聯網等能力;智能包裝的應用能延長商品的貨架期、增強商品的安全性,提高商品的質量,提供給消費者有關商品從原材料採購、生產、包裝、運輸及儲存等環節的信息,以及對消費者在購買與使用商品時可能出現面對的問題做出反饋;智能包裝系統通常包括安裝在包裝件外部或者內部的傳感器,外部的顯示器(Indicator)能檢測出商品的外部儲存環境,如溫度、濕度等,而安裝在內部的感應器(Sensor),能顯示出商品的質量現狀,這些傳感器通常會和BAR-CODE/RFID/QR-CODE/NFC標簽配合使用,這些標簽能夠記錄商品在整個供應鏈中的信息;一個成功的智能包裝標簽應具備以下特點:安全、有效、方便使用、易識別、價格合理;廣義而言,智能化包裝的更具體的內涵體現在結構智能化材料智能化數位智能化等」。
 
 
互動性(Interactive):互動意指相互影響、相互配合,也有相互促進、相互推動之意義,互動是一種雙向溝通的模式,在互動的過程應有回饋,且能提供能選擇的機會以滿足個人之不同的需求立即回應 、非線性資訊處理、適應性、回饋、具擇性、雙向溝通、 可中斷性等構成互動之七大要素,互動性概念可分為三個層次:非互動單向式傳遞、半互動反應式、全互動式溝通,而互動性層次又細分為三個個部分:與內容本身的互動方式、互動程度、互動的對象

所謂包裝的「互動性」,可簡單理解成包裝如何藉由互動,被設計成能讓消費者產生「感官刺激」和「精神享受」,使消費者和商品之間能形成更直接更簡單更深度地相互溝通的一種手段,有別於傳統的包裝,互動性包裝不僅僅需要能達到傳統包裝對於保護商品方便運輸美觀大方等基本要求,更多時候需要能有效地藉由互動機制連接到消費者的使用行為和感官體驗,就更深層內涵而言,互動性不僅僅體現在消費者與商品之間,亦須深化到設計生產品牌、消費之間的溝通。

 
由於消費者逐漸地忽視促銷媒體之商品資訊,轉為仰賴包裝上所提供的訊息來選擇商品,這使得當代包裝設計亦逐漸隨之由「單一目的」轉變成為「多功能導向」,如何吸引消費者注意并藉由雙向溝通傳遞互動性訊息的過程,進而影響或建立他們的「認知」,從而促使他們做出「購買行為」,是包裝設計中重要的目標;而互動性包裝正是基於現代「消費者心理」與「消費者行」為研究為基礎出發而衍生出的新設計方向;為了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包裝設計始終也必須要以人為核心,人對於好設計的認知和肯定源是自於自身消費習慣和理念建立,消費習慣和理念會某程度制約了他們的消費行為,而消費行為往往是建立在消費需求基礎上;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的消費需求已漸漸地由「物質性」過渡到了「感知性」。
 
 
感知和產品(包裝)與消費者之互動性具有高度的關連性,就感知的「本能層次」、「行為層次」與「反思層次」三個層次來看,本能層次(Visceral Level)之設計關係到產品一開始產生之影響,包括產品的外觀、觸感和感覺等,,行為層次(Behavioural level)則與產品的使用與產品給人之體驗有關,體驗本身則包含了很多面貌,包含功能、成效和可用性,只有在反思層次(Reflective level) 上,意識和最高層級之感覺、情緒、和認知才會存在,只有在這裡才能體會到思維和情緒二者所有之影響力,在較低之本能和行為層次上只有情感沒有詮釋或意識,詮釋、理解和推理都來自於反思層次,在這三種層次中,反思層次最容易隨文化、經驗、教育和個別差異之變化而變化。
 
又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來看,人類價值體系存在著兩種不同需要面向,一種是沿著生物譜繫上升方向逐漸變弱的生理需要(低級需要),一種是隨生物進化而逐漸顯現的潛能需要高級需要,而在這兩個面向之間,需求被細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當較低層次的基本得到滿足以後,激勵的作用就會降低,其優勢地位亦無法保持下去,比較高層次的需要會取代它成為推動行為的主要原因,人要求內在價值和內在潛能的實現乃是人的本性,人的行為是受意識支配的,人的行為是有目的性和創造性的在人自我實現的創造性過程中,會產生出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馬斯洛的這五種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無意識的,但對於有豐富經驗的人,通過適當的技巧,可以把無意識的需要轉變為有意識的需要。
 
更深度的包裝的互動性設計就是有系統技巧性地讓消費者也能主動地參與到包裝設計當中,藉由互動機制的引導,將消費者的需求由無意識轉化成有意識,激勵他們有目的性和創造性並反思地去推動詮釋、理解和推理,從而形成「高峰體驗」,進而確立「購買行為」。
 
要更細節地討論關於互動性包裝」、我們可從感官互動性包裝」、「功能互動性包裝」、「智能互動性包裝」幾個子分類去探討。
 
其實,花了點時間整理了一些關於包裝的智能化 結構智能化、材料智能化、數位智能化等和包裝的互動性感官互動性功能互動性智能互動性)的資料,希望藉此能有系統地梳理出兩者對於包裝設計的內涵和趨勢的影響;一如既往,不免俗地又要分享了一些設計個案給大家。
 
個案一:Naked Intimate Care Product Packaging  Concept , by Neretin Stas  (Click for Details)
 
 
 
 
 
 
 
 
個案二:Aube Chardonnay Squishable Wine Box Packaging  Concept , by Milagros Rodriguez (Click for Details)
 
 
 
 
 
 
個案三:Heineken Ignite Interactive Bottle Packaging  Concept (Click for Details)
 
 
 
 
 
 
 
 
 
 
 
一開始,會想寫「智能互動包裝」,是因為在Worldstar  Packaging Award 2013看到德國WiPak SelfTalk™ 包裝概念設計,和一個很久很久以前在網上所看到過的瑞士Poken™社群式互動裝置與平台所呈現互動模式有些可比較性和關連性,好吧!就去研究看看唄。
 
 
在想需要用怎樣的名詞,才能比較精確地去定義詮釋SelfTalk呢,「數位智能化互動性包裝」? 聽起來就覺得蠻繞口憋扭的,不是技術人,嘗試以我所能理解的、所能表達的,儘量地去詮釋:WiPak 所開發的SelfTalk™ 的智能互動包裝機制,是將所欲傳遞的訊息加與2D圖像化/數位化/虛擬實境化,藉由特殊的/專利的薄膜印刷技術和材料,整合並隱到任何的印刷視覺圖像設計和印刷材質中,然後再藉由人機介面/主動/被動裝置讓消費者於包裝進行溝通互動。(Click for WiPak/Winnovation/Interactive/SelfTalk)(待續)
 
 
 
 
 
以此同時,芬蘭VTT Technical Research亦正在開發類似但是基於NFC技術的HearMeFeelMe智能互動包裝專案。
 
 
可以預期也肯定這類(數位)智能互動化包裝設計會陸續有來也正在累積能量爆發,至於接下來會以怎樣內涵型式呈現發展,則端看包裝業如何和訊息技術發展無縫接合,而周邊產業又如何配合,看看接下幾個關於訊息科技的關鍵字,或許大家可以更具體了解我想表達的情境:Linear Barcode (AIDC & UPC Code),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 Scanner, Quick Respond Code (QR Code),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 APPs & Devices, Augmented Reality (A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Internet & IoT, Big Data …..

 
由於包裝的屬性、特質、要求和限制的使然,發現目前工業運輸包裝更著重於智能化發展來強化物流配送系統的效率,而商業消費包裝則更多朝互動性努力來深化社群行銷體系的溝通,但兩者對於(數位)智能化互動性的交融與發展的趨勢勢是一致的,差別在於商業消費包裝在這塊的推進跑地想對比較快,大家試著想像一個情境:當包裝的數位智能互動機制成功藉由互連網(Internet)和工業運輸物流配送系統和商業消費銷社群體系有效率對接,然後形成一個更龐大的物連網(IoT)和大數據(Big Data)

 
 
Powered By Blogger